作为智能汽车的“中枢大脑”,智能驾驶芯片的性能上限,将直接决定一辆车的智驾水平上限。
在智驾芯片市场,早期一度由Mobileye、英伟达等外资巨头占据主导。过去两年,伴随着智能驾驶在国内的快速发展,驱动国内智驾核心产业链不断成熟,在智驾芯片领域,也涌现了一批本土玩家,争相驶入智能驾驶核心竞技场。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智能驾驶配置数据库显示,今年1-9月,国内智驾市场累计前装标配域控芯片超348万颗,其中国产方案占比已经达到18.5%,相较于前两年占比提升明显。
国产芯片份额稳步提升的同时,伴随着高阶智驾持续演进,不断对关键芯片提出新的功能诉求,当前仍有一批新玩家相继入局智驾芯片自研,其中不乏头部车企和智驾Tier1。那么,在外资巨头持续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严峻形势下,智驾芯片市场留给新玩家的机会还有多大?
智驾SoC百花齐放,自主表现亮眼
近日,小鹏汽车宣布分车型启动芯片升级众筹。其中在智驾板块,针对部分车型,小鹏汽车计划将原本的单Orin 升级为双Orin,以支持城市NGP、AI代驾等高阶智驾功能。
小鹏汽车这一举动,就充分体现了智驾芯片对于提升整车智能驾驶性能的重要性。
于智能汽车而言,目前普遍认为,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主要由其算法与算力共同决定,另一个核心要素则是数据。而支撑先进自动驾驶算法和强大算力的核心基石,正是底层硬件平台,即高性能智驾芯片。
因此,除了传统汽车芯片供应商,近年来诸如英伟达、高通、英特尔等消费电子芯片巨头,以及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芯驰科技等新兴创业公司,都争相涌入了智能驾驶芯片赛道,以期在蓬勃发展的智驾市场脱颖而出。
而在终端市场,整车厂们更是围绕智能驾驶掀起了激烈的算力“军备竞赛”。
发现到现在,国内智驾芯片市场已经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其中本土玩家,虽然整体起步相对较晚,亦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具体来看,目前智驾芯片赛道整体上仍然由外资巨头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比如在域控领域,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配置数据显示,今年1-9月,外资芯片方案市占率继续超过了80%,其中仅英伟达和特斯拉合计市场份额就超过了65%。
1-9月,英伟达Orin-X和特斯拉FSD芯片在智驾域控市场前装标配量分别为131.5万颗和34.3万颗,对应市场份额分别为37.8%和26.7%,在国内智驾域控芯片市场依次占据前两席。而在去年,该市场曾长期由特斯拉占据首位。
另外,Mobileye、德州仪器、高通等也均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前三季度市占率依次为7.3%、3%和2%。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高通,得益于集中式E/E架构以及舱驾融合的发展,其8295芯片今年已先后搭载于零跑C01、C10、C11和C16等多款车型上市,在智驾市场逐步占据一席之地。
而在前视一体机市场,则以Mobileye和瑞萨电子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这两家企业在前视一体机芯片市场合计市占率超过了70%。
但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国产芯片在智驾市场亦展现出了强劲的攻势,正获得越来越多整车厂及Tier1的广泛认可。
根据官方最新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地平线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700万套,共计获得超过290款车型定点,已支持130+款量产上市车型,其中中国十大OEM均已选择地平线的智驾解决方案。
按应用场景划分,在智驾域控芯片前装市场,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配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地平线累计标配量达27.5万颗,对应市占率为7.9%,在国内排名第四,在自主芯片厂商中位居第二,第一是华为。
其中地平线征程5累计标配量达190,160颗,在智驾域控芯片装机量TOP10中排名第4,对应市占率达5.5%。另外征程3装机量也达到了84,692颗,约占据2.4%的市场份额。除此之外,在前视一体机市场,地平线征程2和征程3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
伴随着量产规模持续扩大,10月24日,地平线已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华为智驾域控芯片前三季度累计标配量为35.4万颗,其中华为昇腾610标配量约为342,685颗,另外华为昇腾MDC 510pro今年也配套了多款车型,这两款芯片合计约占据10.2%的市场份额。要知道2023年底华为市占率还不足2%,其后鸿蒙智行系列车型在终端市场的出色表现起到了重要支撑。
今年前三季度,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新车309,913辆,其中问界M7和M9是主要的销量增长点,前9个月交付总量分别为154,548辆和101,679辆。
据鸿蒙智行最新公布数据,截至11月11日,问界M9累计大定已经突破17万辆,9月底上市的智界R7,目前大定也已经突破3万辆,这意味着接下来鸿蒙智行整体交付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预测,今年鸿蒙智行旗下仅问界系列销量就有望突破40万辆。再加上智界S7、新上市的智界S7以及享界S9等车型,有望驱动华为智驾域控芯片整体装机量进一步大幅提升。
此外还有黑芝麻智能,继去年相继助力领克08 EM-P与合创V09上市,今年该公司的主力产品华山A1000芯片又先后搭载于东风奕派eπ007、东风奕派eπ008、领克07 EM-P等多款车型量产,在终端市场进一步放量。
整体来看,在出货规模上尽管国产智驾芯片与外资巨头仍相差悬殊,但得益于国内智驾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同,本土芯片企业与外资厂商之间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
格局未定,新玩家仍有机会
毋庸置疑,智驾芯片赛道历经过去几年的激烈厮杀,已经涌现一批标杆企业。但如同自动驾驶的发展还远未到终局,智驾芯片领域的角逐同样变数仍存。
一方面,伴随着高阶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目前普遍认为,未来智能驾驶对算力的需求还将持续提升。特别是当前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也在从分布式朝着集中式快速演进,在此背景下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走向深度融合将是大势所趋,这无疑将对整车算力提出更高的需求。
另一方面,从算法角度,端到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由于可以实现感知、决策、规划三个模型的高度一体化,并通过海量数据持续训练算法,让系统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大幅提升智驾系统的场景泛化能力和天花板,也被公认是自动驾驶跨越鸿沟的必经之路。而要实现这样的端到端模型落地,同样对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一段时间,主流芯片厂商相继推出更高性能的下一代芯片,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比如高通最新推出的骁龙至尊版汽车平台,对比当前普遍使用的骁龙8295,据悉CPU 和GPU性能均提升了3倍,NPU性能更是提升了高达12 倍,不仅可以通过单颗SoC实现舱驾融合,同时还支持端到端模型。该款芯片计划于2025年出样,理想、奔驰将率先采用。
英伟达最新一代车载AI芯片Thor,单颗算力甚至高达2000TOPS,目前已有智己、极氪、小鹏、理想、比亚迪、极越等多家车企宣布搭载。按照最初规划,Thor预计2025年量产上车,不过最近有消息称,Thor芯片仍在延期,没有确定的SOP时间。
甚至还包括当下汽车行业的激烈“内卷”,使得整车厂及Tier1在智驾芯片的选择上,也开始追求极致性价比,这同样对芯片厂商提出了新的要求。
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因此,尽管智驾芯片赛道过去几年已经涌现了一批头部企业,目前仍有新玩家陆续入局,试图在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搏一搏。
10月底,芯擎科技宣布,该公司的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星辰一号”已成功点亮,将于2025年量产,2026年大规模应用。据了解,AD1000 NPU算力高达512 TOPS,通过多芯片协同可实现最高2048 TOPS算力,并原生支持Transformer大模型。
在此之前,芯擎科技的主力产品是“龍鹰一号”7nm智能座舱芯片,目前已经实现大规模量产。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配置数据显示,今年1-9月,芯擎科技“龍鹰一号”在座舱域控领域前装标配量累计达19.5万颗,约占4.7%的市场份额,在国产座舱域控芯片中排名第一。
接下来,伴随着AD1000不断逼近量产,意味着芯擎科技正式加入智驾芯片赛道。
10月17日,辉羲智能重磅发布首款高性能智驾芯片——光至R1,也宣告正式入局智驾芯片比拼。作为一款大算力智驾芯片,光至R1采用7nm车规级制造工艺,可提供大于500 TOPS的深度学习算力和超过420kDMIPS的CPU算力,并原生适配Transformer大模型。
按照辉羲智能规划,光至R1计划明年正式量产上车。
另外还有Momenta,今年也多次被曝加入了芯片自研大军。据相关消息透露,目前Momenta芯片公司新芯航途团队规模约百人,该公司自研智驾芯片现已流片待返回,主要瞄准走量的20-30万中算力车型。
除了专业芯片公司和智驾Tier1,整车厂们也纷纷加大了对智驾芯片的攻势,试图在下半场的智能化比拼中占据更大的竞争优势。
比如蔚来的5nm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已于7月宣布流片成功,计划明年一季度应用在ET9上。小鹏汽车自研的图灵AI芯片,在10月已经跑通智驾功能,除了AI汽车,这款芯片还可以应用在A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上。而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芯片,据传代号为“舒马赫”,设计制程为5nm,由台积电代工,预计将于2024年底前完成流片工作。
车企造智驾芯片,其实特斯拉已有先例,其后原因也不难理解:供应链自主可控,更好的系统兼容性和匹配度,以及技术降本。比如特斯拉自研的 FSD 芯片,尽管在工艺上跟英伟达 orin 具有一代的差距,因而芯片代工成本也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 但是在整体功能实现效果上却表现更优。
不过,车企实现这些优势的前提是,自研芯片真的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在此之前,整车厂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持续的巨额研发投入。
比如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尽管都已经大规模出货,其中地平线甚至是数百万套级的出货规模,目前依然面临严重亏损。考虑到芯片研发的盈亏平衡点受制程、售价、研发投入等多方面影响,行业普遍认为,自研芯片的年需求量若低于100万片,很难具备经济性。
如果是7nm 制程、100+TOPS的高性能 SoC,据辰韬资本等测算,其研发成本将高于1亿美元,若以售价100美元、毛利率50%计算,盈亏平衡点甚至在200万片芯片出货量。显然,对于很多新能源车企而言,这将是一场长跑。
一边是高昂的研发投入,另一边是不断成熟的第三方芯片供应商,所以也有车企选择了放弃,比如零跑,
在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看来,与出货量千万乃至亿级的电子消费品相比,汽车销量太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芯片研发投入太大,自研并不划算。因此,应该让更加专业的企业去打造芯片。这也是为什么在零跑今年的新车上,智驾域控芯片开始选择英伟达Orin-X、高通8295等第三方方案。
但如同智能驾驶的发展,目前仍是一个持续博弈的过程,车企自研芯片,也并没有孰对孰错,都是车企基于对未来趋势预判所做出的战略思考。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智驾芯片自研,接下来整个智驾芯片赛道一定会更加热闹,甚至诞生新的王者也未可知。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近几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新能源品牌也在不断涌现。据统计,2022年国内...
2023-06-26
2023-04-08
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