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 ->内容

辉瑞中国区副总裁钱云:进博会是为创新药上市提供“加速通道”

2023-11-07 14:40| 来源:中国网|阅读量:10195|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进博会搭建了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和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受到全球各界人士普遍欢迎与认可。

辉瑞中国区副总裁、市场准入负责人钱云接受中国网财经专访时表示:“进博会为辉瑞提供了创新展示、重要合作和发展的宝贵机遇,对于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而言,进博会是优秀的创新产品的展示平台,是一个促进创新药物尽早惠及患者的合作平台。”

辉瑞中国区副总裁、市场准入负责人钱云

中国网财经:辉瑞如何利用进博会这一平台推动市场准入探索,促进突破性药物或疗法更早惠及中国患者?

钱云:六年来,进博会持续成功举办且越办越好,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与此同时,进博会为辉瑞提供了创新展示、重要合作和发展的宝贵机遇,对于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而言,进博会是优秀的创新产品的展示平台,是一个促进创新药物尽早惠及患者的合作平台,是我们和各领域行业伙伴沟通交流的平台。

自2022年进博会以来,辉瑞把握先行先试区机遇,加速未上市创新药进入中国,惠及中国患者的步伐。自2020年辉瑞第三代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口服靶向药洛拉替尼落地博鳌恒大国际医院以来,依托博鳌乐城先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辉瑞已实现了多款创新药物在先行区的落地,2023年,辉瑞的偏头痛创新药瑞美吉泮相继落地乐城瑞金海南医院及大湾区佛山禅诚医院后,已有多名国内患者陆续获益。

我们还率先引领了行业中的一些先例,在过去的两年中已累计落地了24个创新支付项目,惠及约一万五千名患者。未来,我们计划每年推出/10个左右的创新支付项目,并积极探索员工福利等创新途径,以进一步提高患者/对创新诊疗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

在此基础之上,辉瑞也积极探索与国内的医药行业、保险公司等多方合作伙伴的创新合作模式,已推出覆盖肾癌、肺癌、血友病、特应性皮炎、抗感染等多个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的创新支付手段。

中国网财经:基于我国医保体系现状和患者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是医保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下,辉瑞如何致力于提高创新药物在中国的可及性?未来有哪些计划?

钱云: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是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医疗保障需求,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得益于医药行业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进口创新药在中国的上市平均时间、创新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都大大缩短。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制药公司之一,辉瑞进入中国三十余年来,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亲历并参与到中国一系列医药健康领域重要改革进程当中。秉承着“为患者带来改变其生活的突破创新”使命,辉瑞积极参与国家医保谈判,并在加速引入创新产品的同时,高度重视与政府及跨领域机构的合作,在创新支付、先行先试等领域探索合作路径,共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近两年,辉瑞共有12款创新产品成功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自2021年底以来,全国已有一百多个既往症可赔付的“惠民保”项目将辉瑞的多款肿瘤及罕见病药品纳入其范围,35个“惠民保“项目中涵盖了辉瑞的海外药品,极大地提升了患者对海外创新治疗方式的可及性和支付能力。

未来,辉瑞将持续不断引入突破性创新药品进入中国,并积极响应国家的各项医药改革政策,从健康政策到药品政策倡导、从全国医保到医院准入、从基本医疗保险到商业健康险探索、从产品价值及证据挖掘到多方融动等多维度,与行业合力推动鼓励创新的生态体系建设。

中国网财经: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市场准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您作为辉瑞中国市场准入业务的掌舵人,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准入环境,以及对创新药物的影响?

钱云:近几年,中国的创新药市场准入政策环境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积极变化。我们看到,进口创新药在中国的上市平均时间、创新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令行业备受鼓舞。这些令人振奋变化主要得益于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新药注册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国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之间逐步建立起了有效的政策衔接,逐渐形成政策合力,为中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迈进提供了坚实后盾。

特别是疫情以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医、药、患之间的互动愈加频繁、顺畅,一个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由前沿技术驱动的新型医疗健康生态圈正在逐步形成。这些新趋势同时也使创新药的准入路径更加丰富,为提升创新药可及性、可支付性提供了多重抓手。

与此同时,政策环境的变革使得药品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药品审评审批持续提速,药品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间隔不断缩短,专利过期后面临与仿制药在带量采购中的竞争,诸多政策的合力推动着创新药品的生命周期演进节奏的加快,因而对创新药企业的准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车主网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车主网-未经本站允许,禁止镜像及复制本站。投诉及建议联系邮箱:linghunposhui@sina.com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车主网 car.lmzcn.com 版权所有,备案号:沪ICP备2022017705号